反饋 Feedback

Lu Ming-yu
Jan 6, 2024

--

開始全職做影像之後,我的工作有非常大一部分,就是在處理各式各樣的反饋。

腳本寫完的那刻開始會有同事的反饋,接著會有客戶的反饋。拍攝時的每一顆鏡頭又會反覆的調整、重拍。

進到後期剪接,剪完粗剪開始有劇組內部建議,然後再跟客戶來回,經過無數的反饋、討論、修改經歷無數的版本,才會確定剪接,確定剪接也才走完半哩路。

接著又有調光、混音、合成需要修改,最後Final會出幾個版本也不好說……

客戶端可能還會有窗口、主管、老闆的層層建議,如果給你朋友看作品,又會有普通朋友的建議……

大概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,雖然我也不是什麼很厲害的人,不過因為不論是做剪接或後期製片都會需要處理大量的反饋,所以想說可以分享一些心得~

1. 沒有所謂的美醜好壞

有一次我拿自己畫的攀岩衣服,給做服裝造型的朋友Nancy看,問她這衣服「好不好看」。

Nancy就說,她實在沒辦法回答「好不好看」,「好不好看」這問題太因人而異了。她只能說看得出有我的風格,然後設計概念清楚可被接收到。

我聽完就覺得,對誒,人家大學四年都在學服裝設計,學完進入業界工作,美的、醜的、怪的、實驗的、主流的……千奇百怪的作品都看過,實在是很難簡單的回答「好不好看」這個問題。

這完全取決於脈絡。

像以前覺得很俗的Crocs、Mizuno鞋子,現在也都是很時尚明星穿搭單品。我想任何一個創意產業專業的人,一定都看過無數大相徑庭的風格,而一個作品的美醜好壞完全取決於你的目的跟放在什麼脈絡下去看。

回到反饋,我再給反饋之前,也都會先理解這東西是在什麼媒體上播放,什麼狀態下被閱覽。

比如你在IG上可能只有兩秒的時間去抓別人的眼球,跟你在電影院幾乎是強制觀眾花兩個小時時間看完一個作品,當然是天差地遠。

例如很多手遊廣告,可能都會放個爆乳或一些刺激畫面。那以我個人主觀來說可能不是我喜歡的,可是也許以目的性(留下印象、刺激購買)來說是非常成功的。

然後一個影像作品,是希望賣座的、是希望得獎的還是希望給家人做紀念的,又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目的。那當然也會針對不同目的去給不同的反饋。

2. 對方有沒有想聽

每個影像作品,都是經過許多人與主創的努力誕生的,在你給建議之前,他們一定都是經過各方意見、反覆修改後的心血結晶。然後作品也有其目的性是我不了解的。

所以如果別人給我看作品,我都會問一下他是需要反饋還是純粹分享。如果對方有想聽,我就在了解完脈絡跟目的後跟他講我的意見。

啊Ego這種東西或大或小,一定每個人都有,尤其是創作者。如果看完別人作品就直接貿然的丟了一句批評指教,有時候可能就會傷到創作者的心。

因為每個作品在我看過之前,都是經過無數的掙扎、努力與調整才端上桌。而我也不一定了解創作者們的目的與用意,實在不想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對方走心。

3. 反饋是最最最重要的事

反饋的品質真的會差很多,每個人都可以對作品有建議跟指教。可是厲害的人就是可以像神醫一樣對症下藥。很快看出作品的核心然後給出精準的建議。

然後你參考他給的方向去調整,作品立刻有大幅度的提升。像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例子就是電影「誰先愛上他的」。原本前期的剪接版本出來之後,劇組覺得難看、普通觀眾覺得難看,導演都做好準備賣房子當作沒拍過這部片了。

後來經過無數次的修改跟結構上的大幅調整,最後拿下金馬獎。好的反饋是可以讓原本可能會成為爛片的作品,變成獲獎無數的強片的。

我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,影像製作的「每一個環節」都找得到相對應的線上課程。從劇本概論一路到3D建模特效在Youtube上都找得到,甚至還有奧斯卡導演的大師課程可以學習。

可是我覺得實體課程,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你可以得到比你厲害的人的反饋,而所有好的東西都是經過無數的反饋與修改才誕生的。

而進步最快的方式,就是置身於一個可以接收到許多有建設性反饋的環境,從不同的人的角度去看自己做的作品,去學習別人的邏輯跟美感。

--

--